-
今天在候診室等待時看了一篇文章,文章內容沒有給我太多的感觸,倒是網友的留言讓我看到了雙薪家庭的一絲曙光。留言是這樣的:
.
「我北大畢業,先生是復旦。目前我在創業階段,他則在上班。關於事業,我們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。小孩出生之後,我有幾次崩潰了。因為我管著三個城市的診所,又要照顧孩子,實在分身乏術。為此,我跟先生溝通,希望可以得到支持。我和先生說,我和你同樣優秀,但如果以事業發展的拋物線來說,我可能會比你更早迎來頂點。於是,由誰來承擔更多照顧孩子的問題,說穿了,就是兩個同樣優秀並且相愛的人在爭取”個體發展權”,而不是因為性別,我是女人,所以我應該承擔主要的部份。希望你能尊重我,因為不管是過去努力考上第一志願還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栽培,我們以及我們家長的付出都是一樣多的。或許這個時代,這個社會的觀念還不足以理解女人重視事業發展多於家庭,但我需要的,或者說所有跟我一樣的女人需要的,最重要的那一票,都是我們的先生,我的伴侶的支持與理解。」
.
這則留言沒有抓住女人為家庭犧牲自己的事業發展,而大加撻伐男性,博取同情。反而提出自己的例子,告訴大家你和自己的先生聊這個問題,不是對抗,不是敵對,而是尋求理解與幫助。在多數的雙薪家庭中,職業女性不僅要承擔多一點照顧孩子的責任,甚至是蠟燭兩頭燒的狀態。所以,才常常有人對職業女性提出「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」的問題(反之,這個問題其實很少出現在男性的訪談中)。
.
這則留言還有一個重點,就是作者本人認為這其實不是性別的問題,是社會長期賦予女性與男性不同分工的結果。年代在改變,社會結構中女性的事業發展來到前所未有的高峰,但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觀卻沒有跟上,因此讓女性在婚後必須做出”要嘛放棄工作,要嘛身兼兩職”的身份。這是女性才會有的困境,而男性卻很少體會到。
.
我很喜歡留言作者說的最後一句話,也是我經常分享給特派員們的思維。你無法期待大環境改變來解決你的問題,但至少有一點你是可以掌握的,那就是在小家庭這個環境中,得到你丈夫的支持與理解。這才是最重要的,也是將來大環境可能改變的契機之一。所以婚前,還是多討論”要不要孩子?如果要,主要由誰來負責”的問題吧,這些討論可以激活你們對家庭的慨念,也能進一步讓你去想:對方是不是合適的結婚對象?
.
#katemurmur